Q1. 精神健康是甚麼?我沒有確診焦慮、抑鬱、思覺失調等精神疾患,就等於精神健康嗎?
精神健康是整體健康的一部分,即使沒有被診斷出抑鬱、焦慮、思覺失調等精神患疾,亦不代表精神一定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定義為「在身體、精神及社會上都能與他人和諧共存」,因此,身體沒有疾病亦不代表健康,我們更需要讓心理和精神達至平和,能享受幸福。而幸福感則包含覺得快樂、投入身邊事物、可以享受自我實現、達到目標的成功感等。精神健康包括自我覺察的能力、願意接受自己及他人的限制、樂於接受生活和工作上各種挑戰、善待自己、投入社會生活,享受人生。
Q2. 我間中感到心理困擾、情緒波動,如何分辨是正常的情緒反應,還是精神健康出了問題?
偶爾的心理困擾和情緒波動,未必是精神健康出現問題,一般情況下,都只屬壓力反應,而這些壓力反應,可以幫助我們運用身體的資源,去做好鬥爭或逃跑的準備,是一種求生的本能。情緒反應亦可以是自我保護機制的一部分,例如當感到抑鬱,我們會想「落閘」、「潛水」,以避免跟外界接觸,好讓自己有一個安靜的空間,重新檢視內心世界,避免再受傷害,這些都是自我調節的方法。而適量的脾氣亦可以是表達自己情緒的方法,向身邊人宣示自己的界限,調節大家的距離,自己亦可以避免過度壓抑情緒而造成更大的傷害。但如果「閉關」情況持續太久,或情緒波動時太激動、太頻密,因大動肝火而影響自身健康、傷害自己和身邊人的關係以至親友都開始表達對我們的關注和關心的時候,可能便需要多加留意。
Q3. 面對日常各方壓力,如何照顧自己的精神健康?
要照顧精神健康,保養身體和學習壓力管理都非常重要。在保養身體方面,均衡飲食、充足睡眠、恆常運動,例如帶氧運動包括游泳、跑步、踏單車、瑜伽和太極等,都是養生之道。而進行靜觀練習、培養多方面興趣、參與不同社會活動、擴闊社交圈、多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探索人生意義,都有助管理壓力。
Q4. 對於在學的兒童和青少年,如何保持精神健康?
在學人士經常面對升學和考試壓力,容易出現各式困擾。近年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健康問題,更受廣泛關注。幼童和小學生年紀尚小,語言發展和自我調節能力尚未成熟,所以當他們感到不開心都不太懂得表達自己。老師和家長需要從他們的日常生活、行為舉止和遊戲當中,多加引導和觀察,在他們大吵大鬧時避免與他們「硬碰硬」,可以嘗試用隔離方式,讓他們宣洩情緒和平靜下來以減低傷害,並鼓勵他們盡量用語言方式將感受說出來,都有助他們紓緩情緒。
而至中學階段,由於課程繁忙同時要面對升學或就業選擇,更容易出現各種焦慮和身體問題,他們可以向學校的老師、社工和輔導機構求助,同時多參與不同活動,探索自己不同的能力和出路,亦有助他們管理壓力。
Q5. 成年人面對的壓力更大,如何保持精神健康?
在職人士要面對各式工作壓力,例如超時、超額工作,而一些鼓吹「搏到盡」、「搏殺」的公司,更可能令員工精力透支、疲勞過度,繼而出現睡眠問題、飲食失調。當遇上這些情況,若要調節工作和生活至平衡,應嘗試與上司和同事商量,如何提升工作效率、準時下班。
退休更是人生下半場的開始,但經過大半生在職在學的生涯,忽然要面對各樣轉變,放下昔日的工作和責任,失去以往的規律和寄託,又未必是容易適應的事。而許多身體患疾經歷多年,或至這階段才逐步浮現,其實退休正是難得清閒的機會,可以保養身體、與失散多年的老友重聚。多參與社會活動、勤做運動,依然可以貢獻社會,活出健康人生。
Q6. 我想了解自己的精神狀況,有方法讓我先評估自己的精神健康嗎?
想了解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況,其實有一些評估表可作參考,例如「一般健康問卷」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GHQ-12),它於70年代由心理學家編制,一直沿用至今。在各類人群都能展現良好的心理測量特性,備受國際認可。這個自我評估工具可以識別潛在心理問題,但並非作細緻診斷用途,它專注於與心理健康相關的近況,例如焦慮抑鬱、壓力感等,共有12問題,可比較最近幾星期和過往一般情況。總分由0至36分,越高分代表心理困擾越強烈。如果得分達13或以上,就可能需要進一步關注,或請專業人士進行評估。
Q7. 我如何分辨在哪些情況下,應考慮尋求專業醫護人員的協助?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既要為口奔馳,亦要照顧家人和朋友,總會有力不從心的時候。不論做得多好,總會覺得不夠順遂,如果覺得身心透支、孤軍作戰、感覺再也撐不下去,請不要猶豫,趕快請專業人士協助吧,社工、輔導機構、醫生、護士等,都很樂意幫助大家。
更多醫療資訊影片,即上:養和醫療YouTub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