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




Q1. 大便帶鮮血是甚麼原因?
便後清潔時,間中會發現鮮血。不論大腸哪個位置出血,醫生都需要為病人找出出血原因。
最常見是排便時,肛門內的痔瘡流血,或後端位置的大腸有瘜肉,以及因腫瘤引致腸內大便與血混合,因此必須調查清楚出血的源頭。
 
Q2. 黑色大便是因為消化道出血?
便後有時會留意到大便變得深色,甚至是黑色。如果大便成形而不稀爛,大多是因為食物的色素或健康產品中含有鐵質,或成藥含中和胃酸藥的成分,都會令大便顏色轉變。當停用健康產品或不進食相關食物,大便顏色應會回復正常。
 
反之,若大便不成形、稀爛如芝麻糊,就可能是胃部結構上出現問題,如胃部有大型瘜肉或潰瘍,或會大量流血,令大便變黑。如懷疑排黑便或大便變色,最好向醫生查詢。
 
Q3. 胃痛、貧血都與下消化道出血有關?
如留意到大便變化和胃痛同時發生,很大機會是胃部有破損、發炎或有潰瘍。如潰瘍只引發疼痛,病人飯後或飯前會覺得胃部特別痛,並感到上腹不適﹔若(潰瘍)已開始流血,流血速度快並流至大腸,會增加大腸蠕動。(蠕動)增快後,大便會不成形和變色,嚴重時病人或會有貧血病徵。
 
Q4. 身體檢查發現大便有隱血,應該如何治理?
身體檢查時若發現大便潛隱血,最重要是諮詢家庭醫生或專科醫生的專業意見。如曾接受大腸鏡檢查或篩查,醫生會檢視過往的紀錄和報告,分析後再跟病人商議下一步對策。
 
病人若是45歲以上,不論男性或女性,如從未接受大腸鏡檢查但發現大便潛隱血,很大機會是大腸出現結構性問題。痔瘡、瘜肉出血、癌症或是因炎症引起的疾病,都會導致大便潛隱血等不正常情況。
 
Q5. 接受大腸鏡檢查前,有甚麼要特別留意?
施行大腸鏡檢查前,醫生會盡量達到三個重要原則:
 
第一,大腸鏡檢查要安全﹔
第二,要看得清楚(腸道情況)﹔
第三,盡量(讓病人)在過程中感到舒適無痛。
 
病人同意接受大腸鏡篩檢或大腸鏡診斷性檢查後,要跟足醫生及護士指示進行檢查前準備,包括一至兩天前戒口,不能進食有殘渣的蔬菜或水果。若食物殘渣黏附在大腸內,服用清腸藥物時或會有反效果,令糞便不能被排出。若(腸道內的)大便未能完全清除,大腸內尚有糞便或糞便太密,會延長檢查和麻醉時間,甚至未能完成檢查。
 
Q6. 如何提防患上大腸癌?
外國已開始流行進行篩檢檢查。45至50歲是一個黃金時間,即使大家工作繁忙,亦應抽空去看醫生:一旦篩檢或臨床測試發現有潛伏的大腸瘜肉,便應盡早求診。
 
因為大腸瘜肉的生長和變化緩慢,一粒微小瘜肉需經過7至15年才長成大瘜肉,甚至變成癌症。篩檢最好是在45歲以後、無病徵情況下進行。年屆50歲,或不曾接受大腸鏡檢查或大便隱血測試,應諮詢醫生專業意見,適時安排大腸鏡檢查。
 
另外最重要都是健康飲食習慣,多進食蔬菜和水果,如高纖維、高營養的蔬果,並經常運動和戒煙。

更多醫療資訊影片,即上:養和醫療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