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





Q1. 肺癌的成因是甚麼?
肺癌有許多不同成因,但最主要是與吸煙有關。許多研究都確認吸煙與肺癌有關,近年我們亦發現,家族病史可能會提高個別人士患上肺癌的風險。其他原因亦包括環境因素,如曾接受過放射治療、輻射影響,或曾曝露在一些特定環境下,如石棉、氡氣或重金屬等。一些生活習慣,例如飲酒、過重、少運動或不均衡飲食,都是一些成因。
 
Q2. 肺癌患者通常會有哪些症狀?為何確診時多屬中後期?
許多早期肺癌個案都沒有症狀,因而未能及早發現。當腫瘤只在肺部時,病人或完全沒有感覺,直至氣管受刺激,或氣管內部出現變化時,病人才可能會有咳嗽、痰中有血的情況,嚴重時胸部或會有疼痛或氣喘,這或因肺積水影響所致。
 
當腫瘤侵蝕到更深入的位置或是附近組織時,可能會引起聲沙;如腫瘤壓著大血管,則可能會引致面腫。當它擴散到其他器官,例如擴散至骨,可能會有疼痛、骨折;如擴散至肝,或會有肚脹,或肝功能受損,引起黃疸;如擴散至腦部,可能會令手腳動作變得不靈活,或引起麻痺等。
 
所以最重要是,當發覺身體有任何毛病,應盡早找醫生檢查,及早發現。
 
Q3. 如何預防和及早發現肺癌?
要減低肺癌風險,首要當然是戒煙,因為這是容易執行、可以處理和避免的情況,吸煙人士罹患肺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數十倍,戒煙能非常有效地減低肺癌風險。另一方法就是從生活著手,多做運動和維持健康飲食都有助避免患上肺癌。
 
若要及早發現肺癌,尤其對於高風險人士,有研究建議應定期接受低劑量的胸肺電腦掃描,有助及早發現病症。越早發現,治癒機會亦較高。如果家族內有不少人曾患肺癌,例如直系親屬,即兄弟姊妹和父母,亦可以請家庭醫生、呼吸系統科醫生或胸肺科醫生定期安排這類掃描,都有助及早發現。
 
Q4. 如何治理肺癌?
當醫生發現懷疑肺癌個案,首先會確定腫瘤是否癌症,然後會進行癌症分期。醫生會為病人安排檢查,例如電腦掃描、正電子掃描、驗血等,以確定腫瘤範圍和大小。病人有機會要進行「活檢」,即抽取組織以確定腫瘤種類。肺癌有很多種類,可以是小細胞癌、非小細胞癌、腺癌、鱗狀表皮癌等,每種癌症的治療方式不盡相同。另亦可考慮接受基因或分子病理檢查,因為現時有許多「個人化治療」都要考量到病人的個別情況,病人或可接受化療以外的治療方法,例如標靶藥、免疫治療等。
 
當確定是較早期的肺癌,主要都是以手術作局部切除處理。當腫瘤仍在局部範圍,未有影響胸膜、淋巴等其他器官,最理想是以手術切除。部分病人若因身體狀況或其他理由不能接受手術,可考慮接受局部高劑量、精準的放射治療,亦可達到接近手術的效果。
 
治療期間,醫生亦會抽取周邊組織以確定是否有淋巴擴散。假設病情不屬早期,醫生會根據病情、分期以決定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現時我們都傾向作「個人化治療」,如果仍有機會做手術,但有較高風險,例如在術前、術後加入輔助治療,包括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或放射治療。醫生或會建議病人在術前接受化療、免疫治療或標靶治療以縮小腫瘤,再進行手術,術後再配合其他治療。病人亦可能會先接受手術,之後再進行化療和其他針對性治療。部分中後期病人或不能接受手術,可以先做放射治療,並同步接受化療或配合其他輔助治療。
 
Q5. 肺癌第四期是否無藥可醫?
某些病人確診時已屬後期,如第四期、已擴散到其他器官,治療目的會以控制為主。醫生會根據癌症種類,而考慮是否適合的標靶、免疫治療,嘗試用藥物幫助病人控制病情。不過雖然屬第四期,但新一代治療有助部分病人將病情控制好,可過上多年的正常生活。

更多醫療資訊影片,即上:養和醫療YouTube